華歆(157―231年),字子魚,平原高唐(今山東禹城)人。曆仕於東漢、東吳及曹魏,為曹魏所倚重的大臣之一。摘要:西安市委辦公廳宋蕊等4人赴西安交大掛職|掛職|幹部|西安市_新浪新聞 ...
華歆初仕時,正值漢末大亂前夕。中平六年(189年),漢靈帝病死,年僅14歲的少帝劉辯即位,何太後臨朝,外戚、大將軍何進掌握實權。何進為了消滅宦官勢力,召並州牧董卓帶兵入京。豈知引狼入室,董卓入洛陽後,立即廢了少帝,立劉協為傀儡皇帝,即漢獻帝。不久,他又挾獻帝從洛陽遷都長安(今西安),從此拉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。
華歆也被卷入了這場政治鬥爭。靈帝死後,何進召在地方上小有影響的華歆入朝,任命他為尚書郎。初平元年(190年),華歆隨董卓等遷到長安。他看不慣董卓的作為,預見到他終為天下人所討,便一心想離開董卓,最後從長安到了南陽(今河南南陽),被當時正駐兵南陽的袁術所留。華歆苦勸袁術討伐董卓,平定天下,結束-局麵,但袁術不聽。華歆看到袁術不是自己可以輔佐平天下的人,便決定棄袁術而去。恰好這時漢獻帝拜華歆為豫章(今江西省境)太守,他便乘機脫身。
在任太守期間,華歆“為政清靜不煩,吏民感而愛之”(《三國誌・魏書・華歆傳》,下引同)。這時孫策經略江東,為了保障豫章郡在軍閥割據形勢下的安全,華歆決定歸附孫策。孫策對他尤加禮敬,待為上賓。孫策死後,孫權領有江東,無平定天下之誌,隻是偏安自保而已。而此時曹操則剛剛取得官渡之役的勝利,形勢蒸蒸日上。為了實現自己輔佐明主平定天下的政治思想,華歆應曹操之邀,斷然離開江東。離去時謝絕了江東故舊贈送的價值數百金的禮物,表明了他淡於財欲,隻求天下安定的品德,也毅然斬斷了他與江東的縷縷牽連,表明其忠心事曹的決心。
曹操對華歆十分看重,“歆至,拜議郎,參司空軍事,入為尚書,轉侍中,代荀��為尚書令。”曹操出兵征江東,任華歆為軍師。曹操死後,其子曹丕又拜華歆為相國,封安樂鄉侯。不久,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(魏文帝),又改封華歆為司徒。如此種種,足見曹操父子對華歆的信任與重用。
曹操赤壁之役失敗後,三國鼎立已成定勢。華歆認為三國國內相對安定,統治者應當鞏固自己的統治,讓老百姓從事農桑,發展生產。因此,他反對進行連年的戰爭。太和年間,文帝派曹真南伐蜀國,自己親自坐鎮許昌。這場伐蜀戰爭從曹操以來就連綿不休,兩國都深受其苦。華歆直言上諫,認為統治者應“先留心於治道,以征伐為後事”,並說“如聞今年征役頗失農桑之業。為國者以民為基,民以食為本。使中國無饑寒之患,百姓無離土之心。”華歆這種“重民”、“愛民”的民本思想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。
在用人問題上,華歆主張德才兼備。文帝時,“三府上奏:舉孝廉,本以德行,不複限以試經。”建議取消所舉孝廉的文化考試。華歆當即表示堅決反對,認為這樣會導致天下百姓隻追求德行而使學業荒廢,不注重真才實學的培養。這種重才的用人思想是符合當時天下紛爭、統治階級急需有真才實學的人為其服務的形勢的。其建議為文帝所接受,也正是由於華歆的重視人才。所以當文帝下令公卿推舉人才時,華歆馬上推舉具有深謀遠略卻又鮮為人知的管寧,之後又推薦管寧代替自己的相位,足見其善於發現人才並愛護人才的良苦用心。
曹明帝即位後,進封華歆為博平侯,又轉拜為太尉。華歆雖官高祿厚,卻從不奢侈,史載“歆素清貧,祿賜以賑施親戚故人,家無擔石之儲”。皇帝曾賞賜公卿以上因犯罪而被收入官籍的人作為奴婢,隻有華歆將所得的奴婢嫁人使其獲得自由。魏文帝曾歎道:“今大官重膳,而司徒蔬食。”“重膳”與“蔬食”反映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,表明華歆淡於財欲,不尚奢華的品質。
太和五年(231年),華歆病逝於許昌,時年75歲。華歆為追求自己輔英主而安天下的政治理想奮鬥了一生。他淡於物欲,清廉正直,重才愛民,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的一位“廉吏”。
[以上內容由" 可可"分享。]
人物關係:
兒子:



同年(公元231年)去世的名人:



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版权声明:除特别声明外,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出处!